?
蔡 邕(132—192) 字伯喈,陈留圉县(今河南杞县南)人。六世祖蔡勋,字君严,西汉平帝时曾任郿县令。王莽篡汉后,蔡勋携家属逃入深山,与鲍宣、卓茂等人一样不仕新朝。
蔡邕生性笃孝。其母受疾病之累三年,蔡邕尽力侍奉,除了寒暑换季之外,总是不解衣带,日夜悉心照料。他与叔父、堂弟共居一处,三世不分家析财,赢得乡邻的赞誉。蔡邕年轻时就以博学著称,不仅爱好辞章、数术、天文,而且善弹乐器,精通音律。
桓帝时,中常侍徐璜、左倌等五侯擅权,听说蔡邕弹得一手好琴,就命陈留太守督促蔡邕前往京师。蔡邕不敢不去,可是行到偃师,便借口有病而归。
蔡邕平时闲居家中,一心耽玩于古籍,不愿结交权贵。他有感于东方朔的《客难》及扬雄、班固、崔骃之流设疑以自通的做法,便斟酌诸家之言,韪其是而矫其非,撰写了《释诲》一文,以戒厉自己。
建宁三年(170),司徒桥玄征辟蔡邕为本府属吏,对蔡邕非常敬重。不久,蔡邕出任河平长。未几,又被召回京师,拜为郎中,再升议郎,在东观参与校读典籍。
在校书的过程中,蔡邕有感于经籍因年代久远,文字多有讹误,俗儒又多有穿凿附会,贻误后学,因而于熹平四年(175)与光禄大夫杨赐、谏议大夫马日碑等人联合上疏灵帝,请求正定《五经》文字。灵帝虽然年轻,倒也颇好学,当即批准了这一要求。于是,蔡邕便以古文、篆、隶三种字体把经文写在石碑上,然后请工匠镌刻,立于太学门外。这就是著名的熹平石经。后儒晚学闻讯后,纷纷慕名而来。尤其是石碑初立之时,前来观看及摹写的人每天络绎不绝,仅乘坐的车子就有千余辆,填街塞巷,成了当时的一大景观。
蔡邕不仅对校书倾注很大心血,而且对时事也颇为关注。钩党狱起之后,朝廷借口州郡结党营私,规定凡婚姻之家及幽、冀二州人士不得交互为官,这就是所谓的“三互法”。随着对党锢禁令的不断重申,三互法的限制也日渐严密,致使幽、冀二州选人艰难,郡县官吏久缺不补。蔡邕对此颇不以为然,上疏提出:“三互之禁,实为禁令中的轻微者。如今只要申以威灵,明其宪令,即使幽、冀二州之人交互为刺史,尚且畏惧不敢营私,更何况三互,何足疑忌!希望陛下效法先帝,蠲除近禁,诸州刺史中只要器用可以替换的,就不必拘泥于任职时间或三互。”奏章呈上去之后,并没有被朝廷接纳。
不过,生性耿直的蔡邕仍不时地对政事提出自己的看法。熹平六年(177)七月,灵帝以雷霆、疾风、地震、雹灾、蝗虫之害频繁发生,下诏令群臣各陈所当施行的要务。蔡邕即针对灵帝滥用无行趋势小人、很久不亲行郊庙之礼等做法,上疏提出批评,列举了所宜施行的七件事,认为灵帝应遵守旧制,亲临郊庙之祭;广求得失,使忠臣得以展其狂直;派遣使臣纠举非法,申明赏罚;太子官属宜搜选美德者,而不能只取所谓宣陵孝子。这一次蔡邕的上疏,总算多少得到了灵帝的采纳。
光和元年(178)七月,灵帝又因灾异一再出现,人心惶惶,而下诏召蔡邕及杨赐、马日等人入崇德殿,让中常侍曹节、王甫就灾异及消改变故所宜施行的事项进行咨询。又特地下诏命蔡邕披露得失,指陈政务,不得含糊其辞,还说明所对的奏章,用皂囊封呈。蔡邕颇有点受宠若惊,当即不顾忌讳,一一罗列了应受裁黜的官吏的名单。奏章送到灵帝手中,灵帝看了连连叹息。而宦官曹节却乘灵帝起身更衣之机,偷看了蔡邕的奏章,并把其中内容全都泄露给身边的亲信,致使本应保密的内容流传了出去。凡是遭到蔡邕指斥的官吏,无不侧目,想着寻机报复。
蔡邕与司徒刘郃一向不和,叔父蔡质又与将作大匠阳球互有嫌隙。这个阳球,又是中常侍程璜的女婿。程璜便抓住机会,指使人匿名上书,诬陷蔡邕挟私人恩怨,中伤大臣。灵帝即下诏,命尚书召蔡邕责问。蔡邕上书为自己辩解说:“今年七月,召臣至金商门,问以灾异之事,赉诏申旨,诱臣进言。臣确实愚戆,只知道尽忠,不顾利害而讥刺公卿,其中亦涉及宠臣。本意是救消灾异,为陛下献康宁之计。陛下不念忠臣直言,应加掩蔽,致使其事泄漏,诽谤立至。尽心之吏,岂能容忍?言者不蒙延纳之福,反遭陷害之祸。唯愿臣一人身当罪戮,乞请不使叔父并坐。”但是蔡邕的辩解丝毫未起作用,他和叔父蔡质还是一同被投入洛阳监狱,并被以大不敬之罪判处弃市。幸亏中常侍吕强怜悯蔡邕,认为他无罪而向灵帝求情,才被减罪一等,与家属受髡钳之刑后流徙朔方(治所在今内蒙古杭锦旗北),并不得因赦令而免除。
即使如此,阳球仍不愿放过蔡邕,又派刺客尾随其后,伺机刺杀。可是刺客们被蔡邕的道义所感动,竟都不肯下手。阳球还不罢休,又贿赂地方官吏,唆使他们毒害蔡邕。然而被贿赂者反而同情并劝戒蔡邕,才使得他每次都能逢凶化吉。
当初蔡邕在东观时,曾与卢植、韩说等撰补《后汉记》,但因遭事流离,来不及写成。流徙朔方后,蔡邕便上书请求允许他完成这一撰述,并叙述了自己的编撰构想。灵帝赞赏他的才气,又恰逢次年大赦,故准许他返回本郡。蔡邕从流徙到归乡,前后共九个月。
然而就在蔡邕即将启程返乡之时,情势又突起变化。五原太守王智是中常侍王甫的弟弟,他在为蔡邕饯行时,酒酣耳热,起舞劝蔡邕饮酒,谁料蔡邕没有反应。王智向来贵骄,顿时恼羞成怒,挖苦说:“囚徒竟敢轻视我。”蔡邕也不买账,拂袖而去。王智怀恨在心,向其兄密告蔡邕怨恨囚放,诽谤朝廷。蔡邕担忧归乡后难以幸免,即逃亡到了吴郡(治所在今江苏苏州),一待就是十二年。
蔡邕在吴,曾见一当地人用桐木当柴煮饭。听到火中清脆的爆烈声,他知道这是绝好的木材,就向吴人要来并制成了琴,果然具有美妙的音色,只是琴尾还留有一点焦痕,所以当时人称之为“焦尾琴”。
中平六年(189),灵帝病死,董卓进京执政,当了司空,久闻蔡邕名声,即征召他进京。蔡邕借口有病,不肯就任。董卓大怒,破口骂道:“我有能力使人族灭,蔡邕只怕也死到临头了。”又严令州郡将蔡邕送往司空府。在高压之下,蔡邕不得不来到京城。
董卓虽然暴虐,对蔡邕倒很敬重,先是任命为祭酒,随即又补为侍御史,又转持书御史,再提拔为尚书。三月之间,蔡邕竟周历了三台。不久,蔡邕又被任命为侍中。
初平元年(190),蔡邕担任了左中郎将,随从献帝一起迁都长安。
董卓器重蔡邕的才学,待他甚厚,每次宴会,都让蔡邕弹琴助兴。而蔡邕也时常对董卓加以劝诫,董卓也还能接受蔡邕的劝说。不过董卓终究刚愎自用,蔡邕常恨自己的意见被采纳的不多,曾想东逃兖州(治所在今山东金乡东北),终因路途遥远艰险而作罢。
初平三年(192),董卓被杀,蔡邕也受牵连,被司徒王允收捕下狱而死,时年六十一岁。
蔡邕一生著述颇多,撰述的《灵帝纪》及补充后汉书列传四十二篇,均因战乱而湮没不存。另有诗、赋、碑、诔、铭、赞、箴、吊、论议、《独断》、《劝学》、《释诲》、《叙乐》、《女训》、《篆埶》、祝文、章表等,共一百零四篇流传于世。原有《蔡中郎集》,现仅存后人辑本。
蔡 琰 字文姬(一作昭姬),陈留圉县(今河南杞县南)人。蔡邕之女。
文姬学识广博,才高善辩,而且精通音乐。其父蔡邕有一次在夜里弹琴时,弄断了一根弦。一旁聆听的文姬不假思索地说:“第二根弦断了。”蔡邕见她不看就说得那么准,有点不以为然地说:“你不过是偶然说准了而已。”说完又故意弄断一根弦。文姬依然胸有成竹地答道:“这次断的是第四根弦。”果然又是分毫不差。文姬对音律精通和熟识的程度,从这里不难想见。
文姬最初嫁的是河东郡(治所在今山西夏县东北)的卫仲道。由于丈夫去世,又没有儿子,文姬又回到了娘家。
献帝初平元年(190),关东各州郡起兵联合讨伐董卓。董卓不敢继续留在洛阳,胁迫献帝西迁长安,又派出部将四出掳掠,见男人就杀,遇妇女即抢,以至那些羌胡骑兵的马前悬挂着男人的头颅,马后则载着抢来的妇女。文姬也正是在这时被羌胡骑兵掳走的。
在被掠往西北的途中,文姬和那些被掳掠的人受尽了折磨。白天号泣行路,夜间悲吟而坐,动辄要遭羌胡骑兵的棰杖鞭打,甚至还有不少人遭到杀戮。被迫离乡背井的痛楚和一路上的艰难困苦,使文姬求死不得,求生不能。
后来,文姬又从西北流落到南匈奴左贤王那里。在风俗与中原迥异的匈奴,文姬生活了十二年,生了两个儿子。
曹操向来跟蔡邕友善,怜悯他身死而没有后嗣,就派遣使者用金币玉帛把文姬从南匈奴赎回。
能够从塞外返归中原,自然是文姬多年的心愿。可是与儿子的生离死别,又令文姬痛断肝肠。想到从此将与儿子天各一方,文姬真不忍心与他们辞别。
临行时,儿子抱住文姬的脖颈,连连问母亲要到哪里去,哭着说道:“人家说母亲要走了,而且不会再回来了。阿母平日里那样仁慈爱抚,如今为什么却不慈爱了?我还幼小,尚未成人,为什么就不管我了?”听着幼子的这些话语,文姬真是肝胆俱裂,神思恍惚。她号泣着用手抚摸着心爱的儿子,几次想走都忍不住回头张望。更有那同时从中原辗转到此的人,前来送别时,羡慕文姬独能归乡,哀哭号叫之声让人心碎。目睹此情此景的人,无不唏嘘落泪。
文姬回到中原后,曹操让她再嫁给同郡的董祀做妻子。
董祀是曹操属下的屯田都尉,后因触犯法禁,按律要被处死。文姬为救丈夫,求见曹操,请他赦免董祀。当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者坐满一堂,曹操对宾客们说:“蔡伯喈的女儿在外面,现在就让诸君见见她。”
文姬进来以后,众人都吃了一惊。只见她蓬头垢面,赤着一双脚,然而叩头请罪的时候,却音辞清晰,有条有理,情真意切,哀楚酸辛,在座众人无不为之动容。曹操听文姬说完,也很怜惜地说:“你所说的话,确实值得怜悯。只是文状已经送出。怎么办呢?”文姬立即回答道:“明公厩马万匹,虎士成林,难道因为顾惜一匹快马,而不拯救垂死之人吗?”曹操被文姬的话所打动,就派人追回文状,宽恕了董祀。
当时天气尚寒,曹操不忍让文姬蓬头赤足,就赏赐她头巾和鞋袜。待文姬穿戴好以后,曹操问道:“听说夫人家中原先有很多典籍,还能记得起来吗?”文姬回答说:“昔日亡父曾赐我书籍四千多卷,因为颠沛流离,已经散失殆尽。如今能够诵忆的,只有四百多篇了。”曹操闻言,既惋惜又高兴,当即说道:“我现在就派十个人跟你抄写。”文姬却拒绝说:“妾听说男女之别,礼不亲授。请明公给我纸笔,至于是用正楷,还是用草书,唯明公之命是从。”文姬回去后,很快就凭自己的记忆,把四百多篇文章都缮写清楚,送给了曹操,文章竟然无一遗误。
文姬出身书香门第,深受其父蔡邕影响,通音律,有文才。曾因感伤乱离、追怀悲愤,作《悲愤诗》五言及骚体各一首,情真意切地抒写了自己的悲惨遭遇,也反映了人民在当时战乱中所受的痛苦。另有琴曲歌辞《胡笳十八拍》,相传亦为文姬所作。
评:蔡邕、蔡文姬父女,均在文学艺术上有着精深的造诣,博学善辩,通晓音律,实为不可多得的人才。可惜生于乱世,命运多舛,一个屡遭迫害,一个流落塞外,不能不让人扼腕感叹。不过,也正因为文姬有了遭人掳掠、颠沛流离的亲身感受,她才能够写出如《悲愤诗》这样感人至深的佳作,得以传诵至今。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,感谢每一位的分享。
下载族谱网APP,找到“圈子”加入姓氏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