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锷,字朗轩,生于清嘉庆十二年(1807),卒于清同治二年(1863)。清石阡府红岩人。历官望江、舒城、太湖、凤台等知县。
清道光十七年(1837)年拔贡。次年进京朝考,落第。至汴梁,适逢同乡成世瑄任河南按察使,留之课读。道光二十三年(1843),于石阡明德书院讲学。清道光二十九年(1849),入京掣签任安徽州判,其时,太平天国运动已风起云涌,席卷全国。清咸丰二年(1852)冬,蔡锷奉命赴湖北清军大营汇报机要事务,而太平军已由长沙东下,攻安徽。次年正月十七日,安徽省城陷落,巡抚以下官员皆战死。按察使张熙宇由建德增援,乘太平军离城东下,入城安民。张熙宇见蔡锷至,知其有济世之才,委任望江知县。蔡锷就任,先收殓殉难官员,安顿其家属;次剿太平军,上奏发粮以救难民;发展农耕,听讼断案,闲暇之时,与诸生讲学论文,勉以忠义,是年九月卸任。此间,两袖清风,百姓称颂。
清咸丰四年(1854)五月,蔡锷押解粮饷至徽州。是时,庐江城陷落,七月,奉命率兵进取庐江,作为后援。至庐江,遭伏击。蔡锷传令兵士:“事已至此,万不可退,有不以死杀贼者,斩!”于是,众皆拼死向前,击退太平军。蔡锷率部收复庐江,暂营城外,以便应变。不久,太平军卷土重来,蔡锷退入宁城,坚守七昼夜,粮尽援绝。蔡锷召集兵勇、百姓,告之:“我死不足惜,其如满城生灵何!”众人大哭。二更时,城破,众军士护卫蔡锷从北门退却,遭太平军截击,蔡锷受伤昏倒。蔡锷长子蔡汝筠突围相救,护卫其父,死于乱军之中。蔡锷醒来,四顾无人,含泪忍痛而去。清廷以其非守土官,不予追究。
清咸丰五年(1855)七月,蔡锷任舒城知县。时有某清军提督偏信一贡生,率兵勇300余人,以捐饷为名,四处搜刮,民众纷纷哭诉。蔡锷与提督据理力争,革去贡生带勇职务,提督准予。一日,清军移营城外,令县官召集民夫,造桥筑城,限期完工,违者以军法论处。蔡锷星夜集结民夫,拆庙宇,结砖瓦,如期完工。不久天旱,提督又以军营缺水为难蔡锷。蔡锷与县绅商议,命舒城县25里以内住户,每家出1人,引七门堰水至军营,供给全军,并灌溉农田。
蔡锷居无河,时有匪首潘四,纠结数百人,烧杀淫掳,无恶不作。蔡锷亲率人将其捉拿归案。潘四向提督行贿,求提督为其开脱。蔡锷连夜审讯,即刻正法。知府知蔡锷与提督难以相处,遂调蔡锷于他处,士民挽留不得。
清咸丰六年(1856)二月,蔡锷委任太湖知县,因太平军占据太湖而不得入境。五月,江苏巡抚李鸿章欲进军六霍,虑粮草不足,请蔡锷代理英山知县数月,采办军粮。蔡锷派人往英河一带,遇有米船,概加封条,照价平买,得米千余担,粮草保障无忧。李鸿章念蔡锷采办粮草有功,上奏补授蔡锷太湖知县。八月,蔡锷率兵勇入太湖,召集团练,协助清军,先克青天畈太平军,再克南阳河太平军,大小数十战,斩敌无数,获骡马枪械无算。咸丰帝大喜,赏戴蓝翎。咸丰八年(1858)八月,攻克太湖。上任不久,太平军反攻太湖,清军败退。蔡锷退驻辛家冲,守西北隘口,派各团分守要害,地方暂得安宁。
清咸丰九年(1859),清军与太平军激战于太湖。清军统帅名将多隆阿部驻新仓,多隆阿文韬武略,骁勇善战,但对人苛求,官吏动辄得咎。一日,蔡锷参见多隆阿,多隆阿训斥蔡锷:“营盘不守,是我之责;粮饷不到,是汝之责。”蔡锷争论:“夫役不到是卑县之责。今贼据城中,饷道相去不远,倘非出队相迎,断不能行,此责惟大帅任之!”多隆阿不得已,即派军接应粮饷。
清咸丰十年(1860)正月,清军会师,攻克太湖,城内瓦砾遍地,了无一人。待清军退去,蔡锷方召集流亡民众,恢复商贸生产。四月,闻其父蔡宏勋卒于铜仁,即欲奔丧,无奈公事缠身,无人接替,至八月方卸任回铜仁安抚家人。接母冯氏及眷属移居太湖玉珠畈,清咸丰十一年(1861)三月,蔡锷到玉珠畈省亲。
清同治元年(1862)七月,蔡锷守丧期满,安徽省众官员奏请蔡锷留任。九月,任凤台知县。凤台向来无城郭,官署设于下蔡街。后因团练首领苗沛霖兵变,毁下蔡街官署,官署移至寿州城内。其时,苗沛霖已投靠清军,自愿解散团练,修补衙门。蔡锷接任,以诚相待苗沛霖,苗沛霖也知蔡锷名声,不敢妄动。然而苗沛霖与寿州城内一孙姓结怨,又闻僧格林沁率兵由皖北直上;又见亳州捻军姜台凌首领投诚被杀,心生不安,遂纠集旧部,袭击清军,围攻寿州,以报孙氏之恨。苗沛霖未反之前,蔡锷奉安徽巡抚唐训方之令,至下蔡街安顿苗部众团练归乡务农事宜,不料生变,苗沛霖率部闯入蔡锷私宅,挟持蔡锷,以求换取寿州城池。蔡锷怒斥苗沛霖背信弃义,遂被害,抛尸河中。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,感谢每一位的分享。
下载族谱网APP,找到“圈子”加入姓氏圈